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導致血糖水平升高。如果不加以控制,糖尿病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心臟病、中風、腎臟疾病、失明,以及最可怕的併發症之一 — 糖尿腳。現在就看看糖尿病專家,張偉成醫生的講解。 糖尿病的嚴重性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導致血糖水平升高。張偉成醫生表示,如果不加以控制,糖尿病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心臟病、中風、腎臟疾病和失明。 什麼是糖尿腳? 糖尿腳是糖尿病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它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的神經和血管損傷。張偉成醫生表示,這種損傷會導致足部潰瘍、感染、發黑和壞疽。如果不及時治療,糖尿腳可能會導致截肢。 糖尿腳的初期病徵 張偉成醫生表示,糖尿腳的初期病徵可能很不明顯,當中包括: 糖尿腳的嚴重病徵 糖尿腳的嚴重病徵包括:腳部潰瘍、腳部感染、足部壞疽、腳部皮膚顏色變黑。 糖尿腳的預防與管理 預防和管理糖尿腳的最佳方法是控制血糖水平。張偉成醫生表示,其他預防措施包括: 糖尿病患者的腳部護理建議 糖尿病患者應每天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或損傷,因為患者神經感覺已減退,就算出現潰瘍,未必有痛楚感覺,需要每天檢查才能發現。如有發現,請立即就醫。另外,每天用溫和的肥皂和水洗腳、用無香型乳液滋潤足部。患者要穿合適的鞋子。鞋子應合腳,有足夠的支撐力,並在腳趾處有足夠的空間,千萬不要赤腳走路。張偉成醫生表示,糖尿病患者更要定期修剪腳趾甲。剪趾甲時,應剪成直線,不要剪得太短。吸煙會損害血管並使足部血液循環受阻,所以必須戒煙。最後就要控制血糖,血壓及膽固醇,因三高會增加患糖尿腳的風險。 常見問題解答(FAQ) 糖尿腳會有什麼樣的早期徵兆? 張偉成醫生表示,糖尿腳的早期徵兆可能很不明顯,包括: 如果您出現任何這些徵兆,請立即就醫。 糖尿病患者如何避免截肢? 張偉成醫生表示,如糖尿病患者想避免截肢,就必須要通過以下的措施來降低截肢風險: 有哪些治療糖尿腳的方法? 糖尿腳的治療方法取決於疾病的嚴重程度。張偉成醫生表示,治療糖尿腳的方法包括多種不同的治療策略,主要目的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促進足部部血液循環,促進神經線康復,並減少未來的併發症。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治療方法: 促進傷口癒合 促進足部血液循環 促進神經線康復 在某些嚴重的情況下,截肢也可能是唯一治療方法。
Read More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疾病,其特徵是骨質流失和骨密度減弱,導致骨骼結構變得脆弱,從而增加了骨折的風險。這種病症通常在骨折發生前沒有明顯的症狀,但一旦發生骨折,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坐輪椅,甚至死亡。立即看張偉成醫生解說,了解更多骨質疏鬆症資訊。 骨質疏鬆症是什麼?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常見的骨骼疾病,其特徵是骨量低,骨組織的微架構衰退導致骨貧瘠,並因此增加骨折風險。骨質疏鬆症通常被稱為“骨頭有洞”,因為骨頭變得脆弱和多孔。張偉成醫生表示,骨質疏鬆症患者最常見的骨折部位是脊椎、臀部和手腕。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它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可以降低骨折風險並保護骨骼健康。 骨折增加死亡率 根据最新的研究,骨折後的死亡率與骨折類型、年齡和性别等因素有關。以髋部骨折為例,骨折後的死亡率在骨折後的一個月内最高,女性約為为20%~25%,男性更高,約為 50%。因為骨折後會產生全身性發炎反應,從而引發肺炎,心臟病及中風,增加死亡率。再者骨折後會令肌肉萎縮減低活動能力,減弱心肺功能,從而增加肺炎風險。 骨質疏鬆症的成因 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當中可以分為原發型和續發型。張偉成醫生表示,原發型通常與年齡相關,尤其是在更年期後的女性和老年人中較為常見;續發型則是由其他疾病或情況引起的骨質流失。 原發型: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骼密度會自然下降。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流失得更快。 性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骨質疏鬆症。 種族:白人和亞洲人比黑人和西班牙裔人更容易患骨質疏鬆症。 家族史:如果您的家人中有骨質疏鬆症患者,您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會更高。 續發型: 體型:體重較低的人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更高。 某些疾病:某些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克羅恩病和乳糜瀉,會增加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藥物:某些藥物,如糖皮質激素(類固醇)和抗癲癇藥,會增加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生活方式:吸煙、大量飲酒和缺乏運動都會增加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骨質疏鬆症的症狀 張偉成醫生表示,骨質疏鬆症通常在骨折發生之前沒有任何症狀。然而,有一些警告信號可以表明您有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包括: 疼痛 身高縮短 駝背 姿勢不良 容易骨折 如何診斷骨質疏鬆 骨質密度測試是診斷骨質疏鬆症最常用的方法。其中一種常見的測試是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測量儀(DXA)。張偉成醫生表示,這種測試可以量度腰椎或股骨頸的骨質密度, 一般以 T-分值表達。T-分值是將您的骨質密度與同性別、同 同種族的健康 年輕人群的平均值進行比較。根據T-分值,骨質疏鬆程度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從正常到嚴重骨質疏鬆。T-分值: < -1- -2.5:早期骨質疏鬆 <-2.5:骨質疏鬆 <-3:嚴重骨質疏鬆 早期骨質疏鬆治療 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目標是增強骨骼並降低骨折風險。在早期的骨質疏鬆治療中,張偉成醫生表示,一般會使用維他命D及鈣, 加上負重運動例如跑步 、跳繩、步行、太极、健身操等。另外亦建議患者避免吸煙及限制飲酒。而當T分值 <-2.5 那便是確診骨質疏鬆,除了鈣片及運動動之外,需要考慮骨質疏鬆藥物冶療。張偉成醫生表示,很多時病人已確診骨質疏鬆,以為單靠鈣片就可以治療骨質疏鬆,這並不是正確的。研究指出,維他命D及鈣並不能治療骨質疏鬆,只能讓他減慢衰退 。 下一次,張偉成醫生會再跟大家分享骨質疏鬆藥物治療。
Read More內分泌失調是一個常見的健康問題,它不僅對身體的各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還可能導致肥胖問題。很多人可能會懷疑自己是否患有內分泌失調,並試圖找到解決肥胖問題的方法,內分泌及糖尿科張偉成醫生將在本文與你探討什麼是內分泌失調,常見的症狀,及內分泌失調導致肥胖的原因等。 什麼是內分泌失調? 內分泌失調是指體內的內分泌系統出現不正常的功能或分泌失調。張偉成醫生表示,內分泌系統由多個腺體組成,這些腺體負責分泌荷爾蒙,以調節身體的各種功能,如新陳代謝、生長和發育、性激素分泌等。當這些腺體的功能出現問題時,就會導致內分泌失調。 內分泌失調常見症狀 內分泌失調可能導致多種身體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然而,張偉成醫生表示一些常見的內分泌失調症狀包括月經不規則、皮膚問題(如痘痘、多毛症等)、情緒波動、體重波動等,嚴重程度會因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而有所不同。 為什麼內分泌失調會導致肥胖? 張偉成醫生表示,內分泌失調對肥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內分泌失調可能導致新陳代謝率降低,這意味著身體燃燒卡路里的速度減慢,從而增加了體重的風險。其次,內分泌失調可能導致食慾增加或減少,這可能使人們更容易攝取過多的卡路里,從而導致肥胖。另外,內分泌失調還可能影響脂肪的分解和儲存,進一步加劇肥胖問題。 內分泌失調的常見原因 內分泌失調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一些常見的原因包括甲狀腺問題、多囊性卵巢綜合症、荷爾蒙治療、壓力、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等。張偉成醫生表示,這些因素可能單獨或相互作用,導致內分泌系統發生失調,進而導致肥胖問題。 如何解決內分泌失調問題? 改善和解決內分泌失調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張偉成醫生表示,飲食和運動是內分泌失調管理的重要方法。適當的飲食可以幫助平衡荷爾蒙水平,減少肥胖風險。建議選擇低脂肪、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全穀物和豆類。此外,適度的運動也可以幫助調節荷爾蒙分泌,促進新陳代謝,減少體重。 其次,針對具體的內分泌問題,張偉成醫生表示,可能需要醫生的治療和指導。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可能需要甲狀腺素的補充治療。多囊性卵巢綜合症可能需要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在進行任何治療之前,建議咨詢專業的醫生,以確定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如有懷疑,如何尋求協助? 內分泌失調可能導致肥胖問題,但它並非是肥胖的唯一原因。張偉成醫生表示,改善和解決內分泌失調需要綜合考慮飲食、運動和醫療等多個方面。如你懷疑自己有內分泌失調或肥胖問題,請尋求醫生的幫助,內分泌專科醫生可以根據你的症狀和檢查結果,確定是否存在內分泌失調,並提供相應的治療和建議。此外,營養師和運動教練也可以提供有關飲食和運動的建議,幫助你改善內分泌失調和肥胖問題。
Read More葛瑞夫茲氏症(Graves Disease, GD),又稱「甲亢」,是甲狀腺功能亢進最常見的原因,佔香港所有病例的 90% 以上。內分泌及糖尿張偉成醫生,將在下文為大家講解甚麼是葛瑞夫茲氏症,及其原因、症狀、治療和飲食注意。 甚麼是葛瑞夫茲氏症(甲亢)? 葛瑞夫茲氏症,又稱甲狀腺亢進症,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徵是甲狀腺產生過多的甲狀腺激素。張偉成醫生表示,甲狀腺激素是調節身體新陳代謝的重要激素,過量分泌會導致一系列症狀,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葛瑞夫茲氏症(甲亢)的原因 甲亢的確切原因尚未清楚,張偉成醫生表示,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以下因素可能增加患葛瑞夫茲氏病的風險: 女性:女性患葛瑞夫茲氏病的風險高於男性。 家族史:如果家人中有患葛瑞夫茲氏病的人,患上此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葛瑞夫茲氏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壓力:壓力可能會誘發或加重葛瑞夫茲氏病。 吸煙:吸煙亦有可能會增加患葛瑞夫茲氏病的風險。 葛瑞夫茲氏症(甲亢)的症狀 甲狀腺激素過多會引發一系列症狀,常見症狀包括: 心悸和心跳加速:甲狀腺激素會增加心率和心搏量,導致心悸和心跳加速。 手震:甲狀腺激素會影響肌肉協調性,導致手抖。 體重下降:甲狀腺激素會加速新陳代謝,即使沒有改變飲食或運動習慣,也會導致體重減輕。 心煩氣燥:甲狀腺激素會影響情緒,導致易怒和焦慮。 失眠:甲狀腺激素會干擾睡眠,導致失眠。 疲勞:甲狀腺激素過多會導致疲勞。 腹瀉:甲狀腺激素會加速消化系統,導致腹瀉。 肌肉無力:甲狀腺激素會影響肌肉的力量,導致肌肉無力。 眼突(又稱甲狀腺腫大):在某些情況下,葛瑞夫茲氏病會導致眼球突出。 張偉成醫生表示,如果您有出現上述任何甲亢症狀,請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葛瑞夫茲氏症(甲亢)治療 抗甲狀腺藥物(Anti Thyroid Drug, ATD)、放射性碘(RAI)治療及甲狀腺切除術都是治療葛瑞夫茲氏症的方法。 抗甲狀腺藥物(ATD)治療 張偉成醫生表示,大多數患者第一次確診葛瑞夫茲氏症後都會給予抗甲狀腺藥物ATD治療,透過抑制甲狀素的制造來控制甲亢,臨床指引建議適當的治療週期為12至18個月。常用的藥物有紐甲舒錠 ( carbimazole) 及甲巯咪唑(PTU),這兩種藥物都可以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但儘管ATD 治療可有效控制甲亢症狀,但它們並不能糾正甲亢的主要病因,因此,即使服用了抗甲狀腺藥物,也可能會頻繁復發,而在停藥一年的復發率為50%。張偉成醫生表示,有研究指出,低劑量的抗甲狀腺藥持續治療有效減低葛瑞夫茲氏症復發的機會。而根據ATD治療持續時間的復發率如下: 一年:42.4% 兩年:38.5% 三年:33.8% 四年:31.7% 五年:30.2% 六年:27.8% 六年以上:19.1% 張偉成醫生表示,值得注意的時,隨著ATD治療時間的延長,復發呈顯著下降趨勢。同時有很多病人擔心長期服用甲狀腺藥會產生很多副作用,而研究發現,常見的甲狀腺藥的副作用包括皮膚敏感,肝酵素高及白血球低等,張偉成醫生謂,通常在治療首半年出現,如首半沒有出現,往後才出現的機會就很微。所以持續性低劑量抗甲狀腺藥治療方法,為復發性甲亢病患者,提供了多一個有效的治療選擇。 放射性碘(RAI)治療 放射性碘是一種口服的放射性藥物,可以選擇性地破壞甲狀腺組織,從而減少甲狀腺激素的產生。張偉成醫生表示,放射性碘治療通常用於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無法長期服用藥物的患者,或者是頻繁復發的患者。這是一種安全有而效的甲亢治療方法,但可能會出現一些副作用,例如唾液腺功能減退或乾燥症。值得留意的是,2019年出了一份研究,研究搜集了1946年之後服食過放射碘的人士,追蹤他們發生癌症比率,發現多12%乳房癌,6%食道癌及胃癌。 甲狀腺切除術 在某些情況下,如藥物治療和放射性碘治療均無效用,或者患者有甲狀腺結節等情況,就可能需要手術切除部分或全部甲狀腺。張偉成醫生表示,手術切除甲狀腺是一種永久性治療方法,但術後患者需要終身服用甲狀腺素替代藥物,以維持體內甲狀腺激素的正常水平。 甲亢療程與追蹤 亢的治療一般要持續數個月,甚至數年才能使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張偉成醫生表示,在治療期間,患者需要定期復診,監測甲狀腺功能和評估治療效果。醫生可能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調整甲亢治療方案。即使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患者仍需要定期復診,以監測甲狀腺功能是否有復發跡象。 葛瑞夫茲氏症(甲亢)的生活及飲食注意 甲亢患者的生活及飲食應遵循以下原則: 1. 避免攝入過多的碘 […]
Read More法國紅酒受到了很多紅酒愛好者的歡迎,同時在不同的宴會以及各種場合都很適宜,這是因為它豐富的歷史底蘊以及文化底蘊,還有它的生產方式,同時還包括以下幾點造就了法國紅酒受歡迎: 一、歷史沿革。法國紅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古希臘人和羅馬人先後在法國南部地區種植葡萄,這也開啟了法國葡萄種植的先河,而葡萄酒也是宗教儀式的一部分,所以法國紅酒在多年歷史沉澱和演變下,變成了風格多樣化、影響力非常廣泛的一個紅酒品類。 二、產區多樣。法國紅酒有著不同的產區,比如說波爾多、勃艮第、羅納河谷等等,這些不同地區,它們的地理位置以及土壤條件不同。而這些不同的特色也造就了法國紅酒擁有獨特的風味,但它們相同的是越陳年份的法國紅酒,它的口感越豐富。 三、品種豐富。法國紅酒像是呂麗珠、梅洛、赤霞珠等等,它們在口感和香氣上帶來了不同的體驗,滿足了不同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要求。 四、釀造技術。法國紅酒在釀造的時候,工藝非常的先進獨特,從葡萄的種植到收穫和酒水的發酵陳釀,每個環節都儘量做到精益求精,而且它們不僅結合了歷代的釀造技術和工藝,同時也結合了現代的技術對酒水進行改良,讓酒水保持在一個品質最佳的狀態,所以這也是它受全世界歡迎的原因所在。 在香港地區想要購買一款正宗的法國紅酒,那麼不妨到國泰購物平臺進行選購,國泰購物平臺擁有香港地區非常品類豐富的紅酒選擇,能夠線上上選擇之後快遞到家,有效節省了人們的購物時間。
Read More代謝症候群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常見的慢性疾病,它們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有研究表明,代謝症候群是三高的重要危險因素,而三高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糖尿病專家張偉成醫生將在本文深入探討代謝症候群與三高的緊密聯繫。 甚麼是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是指一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群聚現象,這些危險因素包括: 腹型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高血壓: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 高血糖:空腹血糖≥5.6 mmol/或糖耐量受損 高甘油三酯: ≥1.7 mmol/l 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1.04mml/l,女性<1.29mmol/l 張偉成醫生表示,如果符合上述五項標準中的三項或三項以上,則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的定義及特徵 代謝症候群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其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知是與胰島素抗性有關。張偉成醫生表示,胰島素抗性一部分是來自遺傳,一部分是內自肥胖。至於多少來自遺傳,多少來自肥胖,其實是因人而異。但因為是遺傳改不了的,只好控制體重吧! 而代謝症候群的特徵是中央肥胖,即腹部脂肪過多。張偉成醫生表示,腹部脂肪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危險因素,它會導致胰島素抗性,從而增加患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風險。 三高的概述 三高是指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 高血壓是指血壓持續高於正常水平。高血壓會損傷血管,增加心臟病、中風、腎臟病等併發症的風險。 高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高於正常水平。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高血糖症,其特徵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作用缺陷,導致血糖升高。高血糖會損傷血管和神經,增加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的風險。 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或甘油三酯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高血脂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而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 代謝症候群與三高之間的關係 代謝症候群/綜合症與三高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張偉成醫生表示,有研究表明,代謝症候群患者患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風險顯著增加,因此代謝症候群是三高的重要危險因素。另外,三高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因中央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都是代謝症候群的四個核心標準。 臨床意義及健康影響 代謝症候群/綜合症與三高密切相關,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代謝症候群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非代謝症候群患者高2-6倍。張偉成醫生表示,代謝症候群還會增加患糖尿病、腎臟病、脂肪肝等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 預防與管理建議 張偉成醫生表示,預防和管理代謝症候群與三高,需要從生活方式入手,包括: 控制體重:減肥是預防和管理代謝症候群與三高的關鍵措施。建議超重或肥胖者減掉體重的5%-10%。 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和豆類,少吃紅肉、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 規律運動:建議每週進行至少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 75 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 戒煙限酒:吸煙和過量飲酒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定期體檢:定期監測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三高。 飲食建議 以下是一些有助於預防和管理代謝症候群與三高的飲食建議: 選擇低糖食物低糖食物是指每100克含糖量不超過10克的食物。代謝症候群患者應儘量選擇低糖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糧等。 選擇低脂肪食物低脂肪食物是指每100克含脂肪量不超過3克的食物。代謝症候群患者應儘量選擇低脂肪食物,如瘦肉、魚肉、禽肉、豆類等。 選擇高膳食纖維食物高膳食纖維食物是指每100克含膳食纖維量不低於5克的食物。膳食纖維可以幫助延緩血糖上升速度,因此代謝症候群患者應多吃高膳食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糧等。 注意食物的烹飪方式油炸、煎烤等烹飪方式會增加食物的脂肪含量,因此代謝症候群患者應儘量避免使用這些烹飪方式。蒸、煮、燉、焯等烹飪方式是比較健康的烹飪方式。 生活方式建議 張偉成醫生表示,代謝症候群與三高是常見的慢性疾病,但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如果你是患有代謝症候群或三高,請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並遵循醫生的建議來預防和控制疾病。以下是一些有助於預防和管理代謝症候群與三高的生活方式建議: 保持健康的體重如果你的體重超重或肥胖,請減掉一些體重。即使是減掉體重的5%也會對你的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物這些食物富含營養和纖維,可以幫助你控制體重和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限制不健康的脂肪和糖的攝入量不健康的脂肪和糖會增加患上心臟病、中風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 定期鍛煉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 戒菸限酒吸菸和過量飲酒會損害您的健康並增加你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 定期進行體檢定期檢查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水平,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任何問題。 張偉成醫生提醒,如果你是患有代謝症候群或三高,請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你的醫生可以幫助你制定適合的治療計劃,從而助你控制疾病並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Read More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特徵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高於正常水平。糖尿病會損傷血管和神經,增加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的風險。而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控制血糖在正常範圍內,延緩或預防併發症的發生。糖尿病專家張偉成醫生,將會在下文為你全解糖尿病治療常見誤解,並講解有效控制血糖的科學方法。 常見的糖尿病治療誤解 誤解一:糖尿病可以治愈 張偉成醫生表示,糖尿病目前尚無治愈方法。但只要透過有效的治療和管理,糖尿病患者可以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範圍內,與糖尿病共存,並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 誤解二: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甜食 糖尿病患者其實是可以吃甜食,但需要注意控制攝入量和選擇合適的甜食。張偉成醫生建議糖尿病患者選擇低糖、低熱量的甜食,如水果、酸奶等。 誤解三:糖尿病患者必須每天注射胰島素 並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注射胰島素。張偉成醫生表示,對於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以透過飲食控制、運動和口服藥物來控制血糖水平。如果這些措施無法有效控制血糖,則可能需要注射胰島素。 誤解四:糖尿病患者不能運動 張偉成醫生表示,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運動的,運動可以幫助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控制體重等多個益。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 誤解五:糖尿病患者只能吃醫院提供的特殊食物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普通食物,但需要注意選擇低糖、低脂肪、低鹽的食物。張偉成醫生表示,糖尿病患者更可以諮詢醫生或營養師建議,制定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案。 糖尿病控制 一般糖尿病控制不達標,很多時侯,都是需要加強藥物治療來維持達標水平。但很多病人以為找到一款好的糖尿藥就以後可以不再加藥,甚至不需定期見醫生,張偉成醫生表示這個想法絕對是錯的。因為2型糖尿病是胰臟衰竭的疾病,一開始診斷, 胰臟裏的beta細胞已經沒有了一半,而最後每年亦會有4至5%的下降, 所以即使今天血糖控制得好,也不代表將來都控制得好,患者應要有加藥的心理準備。而糖尿病患者如要做到延遲加藥的效果,張偉成醫生表示需要在4方面配合: 體重控制:體質密度BMI需要達到 23 戒口:每一餐碳水化合物應少於75 g 運動:一星期至少做150分鐘中度強度的帶氧運動, 例如跑步,踩單車或遊水。 藥物:如已做好以上三方面,血糖值仍不達標就是藥力不夠,應該要調整藥物,增加劑量物或及早使用混合藥治療,從而減少血糖對胰臟的破壞,減慢胰臟功能損耗。 另外,張偉成醫生表示,在患者中最常見的問題是,他們無法減少進食碳水化合,例如應酬繁多、沒有時間做運動,但又不願意加藥, 這樣下去,胰臟就只會損耗得更快,將來需要用的藥,只會更加多。 血糖過高真的會損耗胰臟嗎? 長期高血糖確實會對胰臟造成損害。張偉成醫生表示,胰臟是分泌胰島素的重要器官,而胰島素是維持血糖平衡的關鍵激素。當血糖持續過高時,胰臟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這可能導致胰島細胞過度勞累,進而影響其功能。張偉成醫生表示,胰臟損耗身體是無任何病徵出現的,因此往往會被病人忽略。此外,有研究顯示,長期的高血糖狀態與胰臟癌的風險增加有關。例如50歲以後,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在未來3年內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8倍。因此,控制血糖水平對於保護胰臟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