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常見的慢性疾病,它們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有研究表明,代謝症候群是三高的重要危險因素,而三高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糖尿病專家張偉成醫生將在本文深入探討代謝症候群與三高的緊密聯繫。 甚麼是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是指一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群聚現象,這些危險因素包括: 腹型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高血壓: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 高血糖:空腹血糖≥5.6 mmol/或糖耐量受損 高甘油三酯: ≥1.7 mmol/l 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1.04mml/l,女性<1.29mmol/l 張偉成醫生表示,如果符合上述五項標準中的三項或三項以上,則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的定義及特徵 代謝症候群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其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知是與胰島素抗性有關。張偉成醫生表示,胰島素抗性一部分是來自遺傳,一部分是內自肥胖。至於多少來自遺傳,多少來自肥胖,其實是因人而異。但因為是遺傳改不了的,只好控制體重吧! 而代謝症候群的特徵是中央肥胖,即腹部脂肪過多。張偉成醫生表示,腹部脂肪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危險因素,它會導致胰島素抗性,從而增加患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風險。 三高的概述 三高是指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 高血壓是指血壓持續高於正常水平。高血壓會損傷血管,增加心臟病、中風、腎臟病等併發症的風險。 高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高於正常水平。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高血糖症,其特徵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作用缺陷,導致血糖升高。高血糖會損傷血管和神經,增加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的風險。 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或甘油三酯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高血脂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而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 代謝症候群與三高之間的關係 代謝症候群/綜合症與三高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張偉成醫生表示,有研究表明,代謝症候群患者患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風險顯著增加,因此代謝症候群是三高的重要危險因素。另外,三高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因中央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都是代謝症候群的四個核心標準。 臨床意義及健康影響 代謝症候群/綜合症與三高密切相關,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代謝症候群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非代謝症候群患者高2-6倍。張偉成醫生表示,代謝症候群還會增加患糖尿病、腎臟病、脂肪肝等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 預防與管理建議 張偉成醫生表示,預防和管理代謝症候群與三高,需要從生活方式入手,包括: 控制體重:減肥是預防和管理代謝症候群與三高的關鍵措施。建議超重或肥胖者減掉體重的5%-10%。 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和豆類,少吃紅肉、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 規律運動:建議每週進行至少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 75 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 戒煙限酒:吸煙和過量飲酒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定期體檢:定期監測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三高。 飲食建議 以下是一些有助於預防和管理代謝症候群與三高的飲食建議: 選擇低糖食物低糖食物是指每100克含糖量不超過10克的食物。代謝症候群患者應儘量選擇低糖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糧等。 選擇低脂肪食物低脂肪食物是指每100克含脂肪量不超過3克的食物。代謝症候群患者應儘量選擇低脂肪食物,如瘦肉、魚肉、禽肉、豆類等。 選擇高膳食纖維食物高膳食纖維食物是指每100克含膳食纖維量不低於5克的食物。膳食纖維可以幫助延緩血糖上升速度,因此代謝症候群患者應多吃高膳食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糧等。 注意食物的烹飪方式油炸、煎烤等烹飪方式會增加食物的脂肪含量,因此代謝症候群患者應儘量避免使用這些烹飪方式。蒸、煮、燉、焯等烹飪方式是比較健康的烹飪方式。 生活方式建議 張偉成醫生表示,代謝症候群與三高是常見的慢性疾病,但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如果你是患有代謝症候群或三高,請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並遵循醫生的建議來預防和控制疾病。以下是一些有助於預防和管理代謝症候群與三高的生活方式建議: 保持健康的體重如果你的體重超重或肥胖,請減掉一些體重。即使是減掉體重的5%也會對你的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物這些食物富含營養和纖維,可以幫助你控制體重和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限制不健康的脂肪和糖的攝入量不健康的脂肪和糖會增加患上心臟病、中風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 定期鍛煉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 戒菸限酒吸菸和過量飲酒會損害您的健康並增加你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 定期進行體檢定期檢查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水平,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任何問題。 張偉成醫生提醒,如果你是患有代謝症候群或三高,請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你的醫生可以幫助你制定適合的治療計劃,從而助你控制疾病並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Read More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特徵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高於正常水平。糖尿病會損傷血管和神經,增加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的風險。而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控制血糖在正常範圍內,延緩或預防併發症的發生。糖尿病專家張偉成醫生,將會在下文為你全解糖尿病治療常見誤解,並講解有效控制血糖的科學方法。 常見的糖尿病治療誤解 誤解一:糖尿病可以治愈 張偉成醫生表示,糖尿病目前尚無治愈方法。但只要透過有效的治療和管理,糖尿病患者可以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範圍內,與糖尿病共存,並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 誤解二: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甜食 糖尿病患者其實是可以吃甜食,但需要注意控制攝入量和選擇合適的甜食。張偉成醫生建議糖尿病患者選擇低糖、低熱量的甜食,如水果、酸奶等。 誤解三:糖尿病患者必須每天注射胰島素 並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注射胰島素。張偉成醫生表示,對於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以透過飲食控制、運動和口服藥物來控制血糖水平。如果這些措施無法有效控制血糖,則可能需要注射胰島素。 誤解四:糖尿病患者不能運動 張偉成醫生表示,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運動的,運動可以幫助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控制體重等多個益。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 誤解五:糖尿病患者只能吃醫院提供的特殊食物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普通食物,但需要注意選擇低糖、低脂肪、低鹽的食物。張偉成醫生表示,糖尿病患者更可以諮詢醫生或營養師建議,制定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案。 糖尿病控制 一般糖尿病控制不達標,很多時侯,都是需要加強藥物治療來維持達標水平。但很多病人以為找到一款好的糖尿藥就以後可以不再加藥,甚至不需定期見醫生,張偉成醫生表示這個想法絕對是錯的。因為2型糖尿病是胰臟衰竭的疾病,一開始診斷, 胰臟裏的beta細胞已經沒有了一半,而最後每年亦會有4至5%的下降, 所以即使今天血糖控制得好,也不代表將來都控制得好,患者應要有加藥的心理準備。而糖尿病患者如要做到延遲加藥的效果,張偉成醫生表示需要在4方面配合: 體重控制:體質密度BMI需要達到 23 戒口:每一餐碳水化合物應少於75 g 運動:一星期至少做150分鐘中度強度的帶氧運動, 例如跑步,踩單車或遊水。 藥物:如已做好以上三方面,血糖值仍不達標就是藥力不夠,應該要調整藥物,增加劑量物或及早使用混合藥治療,從而減少血糖對胰臟的破壞,減慢胰臟功能損耗。 另外,張偉成醫生表示,在患者中最常見的問題是,他們無法減少進食碳水化合,例如應酬繁多、沒有時間做運動,但又不願意加藥, 這樣下去,胰臟就只會損耗得更快,將來需要用的藥,只會更加多。 血糖過高真的會損耗胰臟嗎? 長期高血糖確實會對胰臟造成損害。張偉成醫生表示,胰臟是分泌胰島素的重要器官,而胰島素是維持血糖平衡的關鍵激素。當血糖持續過高時,胰臟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這可能導致胰島細胞過度勞累,進而影響其功能。張偉成醫生表示,胰臟損耗身體是無任何病徵出現的,因此往往會被病人忽略。此外,有研究顯示,長期的高血糖狀態與胰臟癌的風險增加有關。例如50歲以後,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在未來3年內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8倍。因此,控制血糖水平對於保護胰臟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Read More